意识形态

意识形态

首页> 意识形态> 详情

中工网:铸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

 发布时间:2023-03-20  浏览:

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民族复兴伟业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、管理权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,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,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”“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、制度安全、意识形态安全”,为铸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指引。

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依然复杂——

新时代,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。但也要清醒认识到,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,意识形态风险在社会分化、全球互联、技术赋能等条件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。

比如,百年变局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。

特别是,一些西方势力利用其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主导地位,极力维护西方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,并通过有针对性地歪曲、丑化中国形象,抹黑中国道路,炮制“修昔底德陷阱”“金德尔伯格陷阱”“塔西佗陷阱”等,试图遏制中国的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理解、传播和认同。

又如,多样化网络思潮的冲击。

特别是,伴随信息传播“去中心化”,网络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扩散性、即时性不断放大。一个事件,一些怀疑主义、虚无主义的论点,在网络舆论场上一经发酵,会不断冲击乃至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、引领力和向心力。

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——

图之于未萌,虑之于未有。“在意识形态斗争上,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,必须取得全胜。”新征程上,要主动打好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总体战,铸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,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
第一,秉持战略思维系统谋划意识形态安全布局。

要保持战略定力,科学分析意识形态安全态势,准确感知内部涌动的矛盾问题,及时把握国际场域的变化动态,深入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、动向和趋势,立足国内、放眼世界、面向未来,在破解难题中寻求战略突破。

要善于汲取经验教训,把握好“破”与“立”的关系,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,既要清醒认知和正视存在的问题,勇于革除弊病,也要在奋进中谋篇布局,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创新、手段创新。特别是要重视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,创新宣传理念,创新运行机制,下大力气汇聚更多资源力量。

第二,完善防范化解风险体制机制。

经验表明,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,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。铸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任务,要从过去的单一施策向统筹施策、整体综合施策转变,建立一套完备的、高效的工作机制。

要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制定责任清单体系,将考核督查有机嵌入管理全过程,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决策层面向执行层面转化,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“软要求”向“硬约束”转变。

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监测机制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物联网技术等运用,有效识别“风险点”“风险节点”“风险拐点”等,提高风险识别水平,增强风险识别能力。

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决策指挥机制,确保程序严密、科学准确。其中,尤其要强化、优化“战略决策—战役指挥—战术执行”的风险决策层级与处置原则。

第三,切实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效度。

网络舆论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。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,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。网络治理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,构建清朗的网络舆论生态。

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,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、价值取向,用创新思想引领亿万网民思想,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,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。

要坚持“内容为王”,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,以主旋律、正能量疏导负面情绪、涤荡负面声音,壮大主流舆论,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阵地。

要讲究策略方法,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,坚持技术支撑和内容建设相统一,坚持提升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相统一,进一步维护壮大主流意识形态。

(作者:李宗建 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、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)